设为首页加入收藏
全站搜索
新闻详情
 
当前位置
靳辅是谁?你早该知道
作者:admin    发布于:2022-08-22 17:08    浏览次数:
  html模版靳辅是谁?你早该知道

作者|  水处

来源|  历史教师王汉周

乾隆南巡图卷第四卷/阅视黄淮河工 局部清 徐扬大都会艺术学院博物馆

清康熙四十六年(1707年),五十四岁的康熙皇帝第六次南巡。

在江苏淮安,康熙第六次视察了黄河治理工地。

看着黄河两岸,安居乐业,物阜民丰,康熙感慨万千!

也让他追忆起一位曾因自己的错误而蒙冤的治河专家??靳辅。

01

故事要从康熙十六年(1677年)说起。

那年,年轻的康熙正头痛于三件大事??

1、南方造反的三藩

2、中原泛滥的黄河

3、常年淤塞的大运河

其中最要命的就是黄河问题。

明末以来,由于战乱不已、国力衰败,黄河水利工程失修,导致频繁决口泛滥。

仅康熙登基后的十五年里,黄河大大小小的决口就有六十七次之多!

河南、苏北大地,每年都承受着黄河决口带来的灾难,惨不忍睹。

更要命的是,黄河的泛滥又导致大运河的淤塞。

清前期的黄河,是夺淮河入海的。

黄河河道历史变迁图

黄河、淮河和大运河,在江苏清口(今江苏淮安境内)交汇。

一旦黄河决口,黄河水就会裹挟着大量泥沙冲进大运河,导致大运河淤塞,漕运随之就会停顿。

漕运一停顿,江南的钱粮运不到北京,朝廷就得吃土。

所以,康熙下决心,必须找个靠谱能干的人去彻底解决黄河问题。

想来想去,最终选择了以“清干廉明”著称的安徽巡抚靳辅。

靳辅被任命为河道总督,拉开了康熙朝三十年治河大业的序幕。

02

靳辅,对水利并不是内行,但为了挽救中原百姓的身家性命,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挑起了这个重担。

为了搞清楚治理黄河的办法,他找来水利专家陈潢,两个人用几个月时间,沿着黄河河道,从开封一直走到了黄河入海口(江苏响水县的云梯关)。

沿途记录地形、水文,访问河工、民众、乡绅。

最后和陈潢一起制定了一个整体性的治河方案??《经理河工八疏》,并呈报给了康熙。

康熙对靳辅的整体方案非常满意,马上责成户部挤出白银二百五十万两作为治河专项经费。

在靳辅领导之下,治河工程轰轰烈烈开展起来。

靳辅与陈潢共同绘制的《黄河图》

靳辅给康熙打了包票:三年完成治河。

然而,真干起来后,他才发现,治河形势之复杂、工程难度之大、人力物力所需之多,远远超出他原先的预计。

到了康熙二十年(1680年),三年期限到了,治河工程远未完工,靳辅知道自己话说大了,于是上书自请处分。

康熙下旨革了他的职,但又让继续戴罪立功,负责治河工程。

从那以后,朝廷上关于他的争论就没停止过。

一颗大雷已埋下......

03

就在靳辅被革职的第二年,有个叫崔维雅的官员上书,认为靳辅的治河方式是错的,减水坝不能建,黄河河道两侧的导流河也不必挖,重点工作应该是把黄河入海口挖通,让黄河水自然泄入大海,水患自然解决。

康熙不是水利专家,把靳辅招进京城,让他当庭说明情况。

靳辅这次对治河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,再次打了包票??一年之内一定完成治河工程。

康熙想来想去,决定暂时还是支持靳辅,驳回了崔维雅的意见。

一年后,康熙二十二年(1683年),靳辅终于完成了自己的诺言??

黄河入海河道的引河与河堤同时竣工,淤塞了多年的黄河入海口再度畅通了;

新筑的河堤将黄河之水牢牢束缚在了河道之中;

清口以北的新运河河道宣告通航,从此漕运不再走危险的清口,航运大为便利;

洪泽湖东岸的减水坝也宣告完工,里下河地区得以摆脱洪水带来的恐惧。

靳辅改变运河河道示意图

康熙闻报,下旨恢复了靳辅的官职,并予以嘉奖。

在同一年,台湾的郑氏政权也宣告投降,海峡两岸完成统一。

河清海晏,康乾盛世至此拉开了序幕。

但靳辅功成名就了吗?

错!

04

康熙二十四年(1685年),靳辅上书,提出要在河南到江苏的黄河河段再多建一些减水坝,以减轻下游洪水的压力。

康熙提出了自己的建议(要求)??减水坝泄洪容易造成民田被淹,朝廷因此要额外支出很多赈济灾民的费用,还是要想办法把洪水引到海里,以减少泄洪造成的损失。

为此,康熙任命了安徽布政使于成龙当靳辅的副手。

就是这个任命,给靳辅带来了巨大的麻烦。

靳辅在洪泽湖东岸大建减水坝,遇到黄河泛滥就开闸泄洪,淹没了洪泽东南盱眙县的大片农田,给安徽省(盱眙县当时属于安徽)造成了不小的损失。

因此,身为安徽布政使的于成龙早就对靳辅非常不满:皇上的意思,是要尽量把洪水引导入海,而不是把洪水泄到农田上去,造成灾民......

靳辅反驳:我实地测量过,黄河入海口低于海平面五尺,要是把黄河入海口挖通了,不但黄河水泄不出去,还会引起海水倒灌,到时候海水加河水,双倍危害!

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,各自上书康熙。

康熙把二人叫回北京,召开由内阁、工部、九卿参加的“听证会”。

听证会上,可谓是剑拔弩张、吐沫横飞。

内阁大学士明珠认为靳辅这几年治河卓有成就,而且一直在治河工地上,对实际情况很了解,所以支持靳辅。

而通政使参议成其范、给事中王又旦、御史钱珏则都支持于成龙,他们说靳辅“治河多年,未获成功,糜费钱粮”,应该革职查办。

清人所绘黄河治理工地图

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分歧呢?

这背后其实是有深层次原因的。

明珠支持靳辅,是因为他在陪同康熙南巡时,确确实实看到了靳辅治河的成效,认定靳辅的做法是对的。

而其他人反对靳辅,是因为这些人大多都是江苏籍官员,靳辅建减水坝开闸泄洪,让不少江苏士绅的田地受损,因而他们就通过朝中的关系,让朝中官员们向皇帝施压。

这么一来,技术问题就变成了政治问题。

这场为期三天的大争论,伟德国际官网使用,最终因为明珠的力挺,靳辅得以度过难关。

但是,更大的风暴却已经开始酝酿。

05

康熙二十七年(1688年)新年伊始,一场针对明珠的政治风暴拉开了序幕。

纳兰明珠

而在之前那场大争论中,靠明珠的支持度过难关的靳辅,理所当然地就被视为了“明珠党羽”,也成了“倒明派”攻击的对象。

著名的“铁面御史”郭?首先发难,上书弹劾靳辅“治河多年,听命陈潢,今日议筑堤,明日议挑浚,靡费数百万,河工无终止之期”,又说靳辅“任用私人、滥施恩惠”,把河道总督衙门变成了他的独立王国。

紧接着,给事中刘楷也上书弹劾靳辅,说他“夺取民田,妄称屯垦,取米麦越境贩卖”,最严重的是,靳辅居然有违圣意,拒绝开浚黄河入海口,简直目无君上!

靳辅当然不服气,上书康熙,为自己辩驳说,自己治河十年,已经大见成效,是个人都能看得见。自己倚重陈潢,是因为陈潢是一流的水利专家,参与治河的官员都很认可他。而河道总督衙门的人事任用问题,都经过了吏部的核准,并无违规之处。至于“夺取民田”之类的指责,纯属诬陷栽赃,毫无根据。

最后,靳辅一针见血地指出,弹劾他的人,大多和江苏当地的豪绅地主有关,他们完全就是受命攻击自己,希望皇上明辨是非,不要听信他人的无端攻击。

事关重大,康熙不得不第三次召回靳辅举行听证会。

听证会举行时,政治氛围已经有了微妙的变化??康熙心中起了铲除明珠的想法。

因此,尽管听证会上靳辅摆事实、讲道理,一番慷慨陈词下来,连康熙都不得不承认言之有理,但“倒明派”群情汹汹,要拿靳辅开刀,以扳倒明珠,此时康熙再维护靳辅,对“倒明派”的士气是很大的打击。

思考来思考去,康熙终于将靳辅革职;将靳辅的亲密助手陈潢下狱(在狱中含恨而终)。

06

到了康熙三十一年(1692年),靳辅退休回家已经四年了。

这四年,继任的河道总督王新命不但无能,而且贪腐,本来已经很有成效的治河工程被搞得一塌糊涂。

康熙赶紧罢免了王新命,重新起用靳辅为河道总督。

然而,晚了!

靳辅想再拼一把命,把治河事业完成。

可老天不给他机会了。

靳辅此时已年近花甲,又因多年在治河工地上的操劳,身衰力竭。

半年之后,在视察河工时,昏倒在河岸上,不治身亡。

江苏淮安河道总督部院内的靳辅塑像

07

靳辅去世之后,康熙又起用于成龙为河道总督。

于成龙当年是靳辅的死对头锋。

自己当了河道总督以后,才发现还是靳辅的办法符合实际,行得通。

最后不得不向康熙承认“臣彼时妄言,今亦视(靳)辅而行!”

来自对手的评价是最好的评价!

可惜靳辅永远回不来了!

后面几任河道总督,来来回回,反复折腾,始终无法完成治好黄河的任务,致使黄河又多为害了二十年的时间!

直到康熙四十六年(1707年),继任河道总督张鹏翮又经过了八年艰苦的奋斗,才终于沿着靳辅开创的办法完成了治理黄河的大业。

康熙也终于放下了一块多年的心病,第六次南巡也成了康熙最后一次南巡。

同年,康熙终于发出了如下感慨,算是对靳辅的变相平反:

“靳辅……排众议而不挠,竭精勤以自效……其有功于运道民生,至远且大。”

罢黜靳辅、冤死了陈潢,大概是康熙一生最大的错误吧!

想起鲁迅的一句话:

我们自古以来

就有埋头苦干的人

有拼命硬干的人

有为民请命的人

有舍身求法的人

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“正史”

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

这就是中国的脊梁

??鲁迅

参考文献:《清史稿》、《清圣祖实录》、《清史列传》、《国朝耆献类征》、《靳文襄公奏疏》

点击「历史教师王汉周」阅读原文

脚注信息
Copyright 2017 918ag博天堂百家乐 All Rights Reserved